时间:2022-12-02 14:14:24 | 浏览:251
“洛阳性奴案”曾经轰动全国——究竟是什么样的邪恶力量,让活生生的6名女子乖乖受虐,毫无反抗之意呢?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案件,此案的犯罪嫌疑人李浩,2011年34岁,系洛阳技术监督局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和妻子育有一子。
据邻居介绍,李浩夫妻平时看起来和普通的老百姓没有区别,没想到做了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情。
2008年李浩以妻子的名义在某小区购买一间地下室,挖了地窖。之后他从洛阳市不同的KTV、美发店里先后骗来了6名“小姐”,与其发生关系,并利用她们从事非法表演赚钱,组织被囚女子外出“卖淫”。
在此期间,为了压制反抗李浩杀害了两名企图逃走的女子,并将其埋在地窖里,以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这些女子在李浩的“调教”之下,都变得异常顺从鲜少反抗,甚至为了李浩争风吃醋、大打出手。
案件侦破后,李浩受到应受的法律制裁,只是很多人始终不明白如果4个女子集中力量反抗,完全不用经受这么久的非人折磨,李浩究竟用了什么方法让其顺从?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定律,有三条狗,一只饿了8个小时,一只饿了12小时,一只饿了24小时。然后分别给他们投食,饿得越久的狗,越是服从命令,这叫恶狗定律。
在“洛阳性奴案”里李浩将此定律运用到了极致,他精准的抓住了这些女子的心理,对听话的女子,时不时的给些小奖励;对不听话的则用暴力虐待直至她们听话。
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是一条脆弱的底线,这些女子在恐惧、饥饿面前一点点的被奴化,并非她们不想反抗,只是在特定环境下,她们失去了反抗的能力以及思维。
当一个人遇上了随时会杀害自己的人,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托付给这个凶手。时间拖得久了,人质每吃一口饭,喝一口水都会觉得是凶手对自己的仁慈和宽容,甚至上演爱上凶手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其实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人类在求生欲和自保意识作用下的本能反应,或许在我们常人眼里看来非常的不可思议,但却是个体在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最直接反应。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每个人都有变成斯德哥尔摩患者的可能性。
被李浩囚禁的这些女子,在已经看到李浩杀人虐待的行为之后,向李浩示好并不是他们愿意受害,只是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做出的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在李浩被捕以后,被囚禁的这四名女孩中甚至有人为李浩开脱,除了掩饰自己的从犯罪行(李浩在杀害其中两名女子时,其他被囚禁的四名女子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必定还有某种情愫掺杂在内。
根据研究显示,受害者在受到性侵害以后精神状态濒临破碎,为了生存下去,潜意识会让她们合理化这种行为,强行改变认知,所以她们会爱上施虐者,协调内心无法承受的痛苦恐惧。
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的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时,就会产生失调的体验。
其实爱上杀人凶手认知失调,并没有那么难以理解,它是受害者的精神身体在遭受巨大创伤以后,自发启动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受害者只有歪曲自己的感受、认知,才能对抗遭受的惨绝人寰的伤害,否则承受不住痛苦,就只能被迫死亡。
从本质上说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一种受害者在经受危机险境时罹患的心理疾病,但目前为止医学界并不接受其为真正的疾病。
大部分人质被解救后,都是被送往精神病诊所接受心理急救,消除紧张感,确定死亡威胁已经远去。
但不同的人在经历同样的事件后反应不同,有的人能很快地醒悟过来,有的人则会长久置于安全被威胁时的状态,最常见的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些人会反复回忆起当时的消极情绪,有的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
所以我们对斯德哥尔摩患者应当多一些关照,当然生活中这种概率还是比较低的,但凡事总有例外,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无论如何,当自己身处险境时,保持清醒、看清伪装才是对抗邪恶的最佳力量。
最近,来自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决定”,让一个不太引人关注但又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赚足了眼球。2007年北欧四国游,有幸光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位于波罗的海东海岸,与欧洲的大多数城市一样,楼房虽然“历史”,但不显陈旧,且厚重中透出高
关注[航旅在线]了 解更多出行小技巧。由于疫情的影响,Z近国内外旅游大大减少了,但是还有同胞们在海外工作和做生意的,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回国了,也时刻关注国内的疫情政策,但是航班一票难求,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斯德哥尔摩的航班有哪些?斯德哥尔摩回国需
导言欧洲的国家很多,欧洲的国王也很多。提起血腥玛丽我们就会想到那个国王和那杯酒,提起斯德哥尔摩,瑞典人民则会想起16世纪的大屠杀和那个该死的暴君克里斯蒂安二世。暴君不只是暴君说起斯德哥尔摩,我们想到的往往是那个漂亮的瑞典城市和小说中描写的很
“洛阳性奴案”曾经轰动全国——究竟是什么样的邪恶力量,让活生生的6名女子乖乖受虐,毫无反抗之意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案件,此案的犯罪嫌疑人李浩,2011年34岁,系洛阳技术监督局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和妻子育有一子。据邻居介绍,李浩夫妻平时
上个世纪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生过这样一起案件。劫匪在银行劫持了两男一女共三名人质和警方对质。双方谈判了好几天,因为匪徒手上有三名人质,没有办法,警方只得放匪徒一条生路。匪徒按照警方指定的路线逃跑,警方在沿途埋伏。当警方一箭双雕的策略(救人
文/喜马拉雅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又称人质情结,是指受害者,比如被绑架的人和绑架他的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相处,竟然开始认同他,甚至会爱上对方。根据美国FBI的犯罪档案分析,在将近8%的绑架案中,被害者会呈现斯德哥尔摩侯症群的反应。为什么叫斯德哥尔
受害者会对罪犯产生情感,这听起来似乎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现实中这的确是发生过的事。1973年8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发生了一起银行抢劫案:两名罪犯挟持了四名银行职员作为人质,与警方对峙了整整130个小时。最终,罪犯因为抵挡不住警方施加的强大
近年来,“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几乎成了流行词,常常会出现在影视节目中。人质为什么会爱上绑架犯?这背后是什么心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人质情结,最初指的是人质对挟持犯产生感情,后来泛化到被害者对加害者产生情感或是依恋,认同加害者的观念,甚至
今天我想谈谈一种被害人爱上施害人的心理学效应:斯德哥尔摩效应。有人可能就会问了:“被害人怎么可能爱上施害人?”这个效应听上去确实很荒唐,但现实往往很无情,已经有较多案例证明了这种效应是真的存在。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起源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1973年8月23日,斯德哥尔摩发生了一起银行抢劫案,罪犯挟持了多名职员作为人质,扣押在保险库内。可等到六天后警方精心布局、将保险库按计划打开后,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人质们把犯罪人保护了起来,
人只是地球上的一个普通生物,但是这种生物又与其它生物不同,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现象!今天说的是……德哥尔摩症候群由来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 Jan Erik Olsson与Clark 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斯德
今天介绍美国电影《斯德哥尔摩》。片名Stockholm (2018),别名盗亦有路(港)。 提到“斯德哥尔摩”,大家第一反应应该就是瑞典首都和第一大城市。当然还有斯德哥尔摩电影节和斯德哥尔摩场地音乐节,这些都是和“斯德哥尔摩”密不可分的标志
46000公里,152天,21国,这是2018年我带着爸妈走过的漫长自驾旅程。我们一路从中国开车抵达了法国,自驾穿越了亚欧两大洲,从夏季出发,到冬季回国,我们历经坎坷,经历难忘。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在漫长的旅途中,我父母的身体状态经受住了考验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位于瑞典首都市中心的梅拉伦湖畔,是斯德哥尔摩的形象和代表,也是该市市政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建于1911年,历时12年才完成,是瑞典建筑中最重要的作品。建筑两边临水,一座巍然矗立着的塔楼,与沿水面展开的裙房形成强烈的对比,加之装
具体行程:第一天,早餐后,前往古老而悠久的斯德哥尔摩老城,感受时光的变化,漫步城中享受慢生活。然后,参观瑞典皇宫,这里每天中午都有一个小时的骑兵换岗仪式,非常有趣。下午,到诺贝尔博物馆中看看,了解诺贝尔的生平及各个时期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讲